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两会拒绝开的“记者会”上到底有什么?

京港台:2024-3-5 22:08| 来源:张3丰的世界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两会拒绝开的“记者会”上到底有什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原标题:记者会上到底有什么

  很多年过去,人们会忘记记者会上具体说了什么,哪些措施。可能会记得的,可能是某种情绪以及个人化的东西。是的,真正的政策会有更正式的文件,人们真正想看的,其实就是人本身。

  两会的总理见面会开始于1988年,90年代真正进入常态。这是因为在90年代,不但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各地的都市报也纷纷兴起,中国进入了“大众媒体时代”。

  朱镕基担任总理的时候,也是记者会这种形式的高光时期,因为他很善于也很享受那种对答,也因为这是中国人刚刚开始收看这样的现场直播,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他成为了明星。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同样成为明星的还有凤凰卫视和吴小莉,谁能向总理提问,似乎比问了什么问题更重要。或许,重要的还有记者的提问腔调乃至穿着打扮,那里有一种叫做时尚或者个性的东西,称之为“自信”也未尝不可。

  对市场化媒体来说,能够举手并且被点名提问,已经是一种“成功”。这是会议报道中媒体最在乎的篇章,提高媒体自己的能见度意味着公信力,也意味着赢得市场的可能。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最终仍然靠运气和临场情况。

  人们知道,前几个问题是准备好的,会有很多数据,通常发问的也是中央媒体。中间环节,市场媒体会有一些机会,某个节点外媒会提问。很多观众期待外媒提问,因为那些问题给人的印象是出其不意的(其实外媒通常也很有礼貌,并不会真的让人难堪)。

  大家会守着某种默契,这样的场合有点像节日,谁也不会真正破坏气氛。甚至包括翻译和花絮,都会引起热烈讨论。‍‍‍‍‍‍‍‍‍

  这个“节日”中,提问和回答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意味着沟通和说服,而不是单方面的通报。

  人们已经接触了太多通报,看了太多文件,甚至掌握了要读懂那些文件需要的专门学问。但是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希望把那些文件暂时放在一边,进行一定程度上“人与人”的交流。

  这个仪式的要义,其实就在于“很多人同时看着一个人”,尽管微弱,这也是一种审视。而知道自己被很多人看着,同样意味着很多。

  人们不会期待太多,没有谁会天真地期望有真正让人难堪的问题。人们期待的只是,即便全部都是排练好的,“现场演出”仍然会有“偶然”性的东西,会有一些闪光,一些有意思的时刻。

  事实上,在这样的场合,所有的“偶然”最终都证明是美好的,因为这样的时刻有着更多的“人性”

  这就是大众媒体时代的真相。很多信任和共识,就是在这种互动中产生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能传递出比政策和文件都更有力的信息。“互动”本身就是它的全部奥秘所在。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5 06: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