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阴影】--从人格看古代文坛巨人(2)

作者:枫树下  于 2012-2-24 08:4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6评论

杜甫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身世。时下中国人讲“拼爹”,就是看谁爸爸更有势力,而隋唐时期有个类似的有趣现象,叫做“拼族”,看谁的家族有名望,也就是所谓的五姓七望。其中的李唐家族所隶属的陇西李氏,本不在其列,但由于李世民因此大为光火,强行挤了进去。这还不算,李唐王室还玩起了“拼祖”,攀祖攀至李暠、李广,直至遵老子为祖,开了一个很坏的头,群众中兴起了火热的“拼祖”游戏,此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熟知的李白,自称为李暠之后,明摆着是跟皇家攀亲;白居易更离谱,竟谎称自己是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建的后人,引后世诟病无数。凡此种种劣迹,在当时文人中极为盛行。

杜甫不然,他是三国末期名将杜预的后代,根红苗正。杜预其人,富有传奇色彩,文武双全,据称其打仗的时候,身边的马童必然捧着一部《左传》,足见其痴迷。杜预横扫东吴,是三国归晋的功勋人物,文韬武略历来广受赞誉。杜家自杜预后,屡世为官,这对杜甫对仕途理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跟盛唐很多政治上志大才疏的文人一样,杜甫也认为自己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才。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言其诗善于写实,我们就以历史和诗文为背景,从杜甫在官场对待君主和朋友这两个方面,来深入解析一下我们这位诗圣的人格特点。

古人为官,讲究一个忠字,为友,讲究一个义字。杜甫在这两方面,做得都很不怎么样。

公元740年,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落第。公元747年,杜甫参加了制举考试。在封建社会,皇帝的诏命称之为制,制举,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直接选拔人才的考试。制举的周期较长,等级较高,比如北宋的苏轼就是因制举考试的文章太过出色而步入政坛的。但这次制举因宰相李林甫作梗,以考生全部落第的闹剧收场。

相比于第一次落第,杜甫对这次的遭遇长期耿耿于怀。为了实现理想,杜甫开始寻求政治靠山,试图通过权贵引荐打破窘境。虽然因制举落榜自己愤然写过“独耻事干谒”,但是要做官,还是要干谒啊。我们虽鄙视摧眉折腰,但对诗圣干谒,不妨稍加宽容吧!

杜甫找到了前文提到过的张垍,此人虽涮了李白,但对杜甫却青眼有加。据考证和推测,张垍通过暗地里的通风报信,使杜甫得到了一个绝密信息:不良道士称见到老子,得传一部符书献给唐玄宗,玄宗即将为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杜甫第一时间写就三篇吹捧玄宗、连带着吹捧李林甫等权贵的诗赋,引得龙颜大悦:帝奇之……命宰相试文章。

毫无疑问,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是皇帝专为他一人设立的考场。

杜甫后来不无得意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但是,难得的机遇,热闹的场面,并没有带给杜甫实质的官职,杜甫得到的,只是一个候补官员的空洞结果,这当然令杜甫大失所望。在感谢张垍提携的诗中,杜甫说“顾深惭锻炼,才小辱提携”,从中可见,杜甫认为问题出在自身。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顽固的政治理想使杜甫变本加厉地阿谀皇帝,干谒权贵。杜甫源源不断地写诗著文,时而劝皇帝封禅,时而拍权贵马屁。尤其是李林甫倒台,杜甫忙不迭调转枪口,对自己曾经赞颂过的宰相大加鞭挞,对新宰相杨国忠及其心腹人等极尽吹捧。后世有冷静客观的文人,认为这是杜甫的一大人格污点,急功近利丧失气节。

在杜甫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得到了一个从九品的官职,官位相当于部队里的副班长,没法再小了。士可杀不可辱,杜甫愤而拒绝。后又得一从八品官职,天天在朋友家混吃混喝的杜甫因生计所迫,只好万般委屈地接受了。

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就任该职,时年四十四岁。十一月,杜甫请假离京探亲,当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战鼓声尚未传至长安,华清宫依然莺歌燕语,杜甫在归家路上写下著名的《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千古名句。

以前常听说开元盛世毁于安史之乱,杜甫这句诗告诉我们,盛世的光芒下,难以置信的贫富差距早已在孕育着巨大的社会动荡,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而这,与安史之乱无关。反过来说,一个真正的盛世岂可能如此轻易倾覆于一伙边塞叛军?

战火迅速蔓延至洛阳、长安,在长安以北二百余里的奉先探亲的杜甫没有机会回到长安,就随群众一起踏上逃难之旅。向北逃至鄜州,杜甫听说太子李亨发动政变,于宁夏灵武称帝。杜甫匆匆安顿家人就地住下,匆匆赶赴灵武。

李亨政变之后,玄宗无奈派房琯等送出玉玺。虽然权力顺利移交,但太子党和保皇派的明证暗斗一直在持续。杜甫听说好友房琯留在李亨处继续做宰相,哪管你新皇旧帝,直接投奔去也。

杜甫运气很糟糕,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一年后逃脱,直奔李亨当时所在的凤翔。李亨看到杜甫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如此忠心,就赐官左拾遗,主谏议,正八品。

再一次走近皇帝,对杜甫来说真是天赐良机,但是,杜甫却因为为遭贬的房琯说话,触怒天颜,最终丧失了这个政治机遇。

后人常以此事说杜甫耿直,其实纵观杜甫一生的求官之路,一如其诗,也是极为现实的。所谓耿直,不过是因为自己官职卑微,仕途与其说要仰仗皇帝,毋宁说要仰仗好友,故此为房琯放手一搏。杜甫和李白在政治能力上一样幼稚,只看到房琯因小事贬谪,看不到贬谪背后两派争斗的大背景,出手之前,就注定了失败。

杜甫因而亦被贬谪,此后,终生再未回到皇帝身边。总结杜甫对君王的态度,可谓之愚忠。杜甫写下了那么多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却同时做出了给玄宗上礼赋,劝封禅,战乱时期百折不挠找肃宗李亨等事情。尤其在其五百字诗中一边说“路有冻死骨”、自己的“幼子饿已卒”,一边说自己“生逢尧舜君”,夸玄宗为尧舜,简直不可理喻。又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真是杜甫人性的哀歌。杜甫后来称自己为“乾坤一腐儒”,大概是对自己的愚忠进行反思的一点成果吧?

其实早期儒家的很多理念,并非后来那般僵化,所谓的忠,也不是后世的愚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曾先后任职于秦汉两代的大儒叔孙通,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其行事之收放自如,足令古今腐儒自惭。

我们再来看杜甫对朋友的义,前文说到房琯事件,似乎杜甫对朋友侠肝义胆,其实不然。

杜甫被贬至华州,由于距老家洛阳不远,杜甫得以回洛阳探亲。其时正值郭子仪与安在绪大战邺城,战火绵延至洛阳。杜甫写下《三吏》、《三别》等名篇,后辞官。《新唐书》说杜甫“关辅饥,辄弃官去”。

在战乱饥荒的双重打击下,唐王朝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杜甫携家人经历了数次难以言述的悲惨逃荒,从甘肃天水,辗转流离至成都,去投靠好友,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以及时任彭州刺史的诗人高适。而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变故,杜甫为一己私利,不惜对好友落井下石。作为古代文人,对皇帝愚忠尚可理解,对朋友寡义,则是难以宽恕的品德问题。

在杜甫做大官的朋友中,有三个布衣之交:房琯、严武和高适。在古代官场上,布衣之交非同小可,同富贵案例比比皆是,杜甫以他们为靠山是很自然的事情。杜甫在向朋友求助这件事上,向来是毫不手软的。也难怪,连自己族中的晚辈都能够连吃带拿,何况朋友?杜甫大概苦日子过怕了,有条件必须充分利用,因此坦然向朋友及朋友的下属一再伸手。

杜甫在裴冕的帮助下修建了著名的成都草堂,总算是结束了颠沛流离状态。后裴冕调离,杜甫的铁哥们严武接任。然不足半载,严武被召回,高适接替。这段时间,杜甫在当权好友的照顾下,生活大有改观,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此时,政局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史朝义自杀,其后收复两京,安史之乱很快平息。得知消息的杜甫欣喜若狂,当即写下著名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从襄阳向洛阳”来看,杜甫已经不满足于田园生活,准备再度追逐自己的政治理想,要离开成都,返回洛阳。

为什么是洛阳而不是长安?不光因为洛阳是杜甫老家,更因为吐蕃在安史之乱末期入侵,攻下长安,后虽很快被郭子仪收复,然关中受边塞威胁,时局动荡。

吐蕃退兵途中经过四川,打下数个重镇,高适难辞其咎。其时阆州刺史上表,主张两川合并,另派得力官员入主。朝廷采纳,高适因此去职,严武复入巴蜀主持大局。在这件事上,杜甫干得相当不仁义,因为阆州刺史的这份上表,出自杜甫之手。

杜甫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一是因为杜甫跟严武关系最铁,连严武的母亲都很喜欢杜甫;二是时局动荡,朝廷最需要能打仗的将军,而严武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名列前茅的,在政治上比高适更有前途。

两川合并,严武再度入川,一时权势熏天,杜甫因而决定留下跟严武干,不失为一种政治前途。严武对杜甫真是没的说,不但让杜甫做幕僚,而且帮其向皇帝讨官职。在古代,官职经常作为尊称,辞世后则以该人平生最大的官职尊称。杜甫被后人称为杜工部,这个工部,就是严武为杜甫讨来的工部检校侍郎的简称,六品,这是杜甫一生中的最大官职。

跟着小自己十多岁的政坛明星兼好友严武做幕僚,官职也立刻提升至六品,杜甫应该大干特干为政治理想奋斗了吧?没有,杜甫不但工作上有怨言,跟严武的部下搞不好关系,甚至跟严武也爆发了矛盾。不知道是严武对杜甫格外宽容,还是其他原因,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平素里脾气火爆的严武,最终放过了杜甫。

《新唐书》评价杜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正史的这个评价,不但给杜甫的为人品行定了性,也给杜甫的政治才能定了性。

人算不如天算,随着严武暴病身亡,杜甫失去了最后的依赖,不得不再次踏上流离之路,直至客死湖南。

杜甫对君王的愚忠,对朋友的寡义,其归根结底的共同原因还是功利二字,这些人生污点与其艺术成就共同聚焦,构成了杜甫清晰的人格分裂影像。杜甫生前背运,诗文的名气也较李白、王维等相去甚远,死后却逐渐为人所推崇,直至明代被尊为诗圣,其中巨大的反差,想来还是与其当时在官场上声名狼藉至为相关。

杜甫虽然愚忠寡义,但如果不以文坛偶像的角度评判,似乎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罪过,但是如果结合他的家庭状况,就不能不令人感叹竟偏执到了如此程度。所谓的人格分裂,一点没冤枉他。

古训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只有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天下。杜甫没有表现出自己吹嘘的政治才能,他的家庭状况怎么样呢?杜甫又是怎么对待家人的呢?

杜甫的家庭状况,说一塌糊涂都是轻的,简直就是惨绝人寰。原因是杜甫一向随地安置家人,在自身和家人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自奔前途,使家人长期忍受赤贫和饥饿,以致出了人命。

长安十年求官期间,大概是无法支付首都昂贵的物价,安排家人在二百里外的奉先居住,等到最终获得从八品官职后一个月,带着月薪回家探亲。一进门发现家人正在痛哭,原来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这件事同样记录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

原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光是杜甫所睹,更是所历。

在古代的家庭结构中,男人的重要性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杜甫离家求官,几乎就是把妻儿推入自生自灭的绝境。无论杜甫怎样在诗中描述自己的念家之苦、丧子之痛,都无法摆脱自己咎由自取的责任。

更何况,儿子饿死不能归咎于战乱,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的战火还远未燃至洛阳长安一带。后来,杜甫遭贬谪后辞官,带家人一起千里逃难,比家人在奉先可艰难多了,也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状况,就说明这个家有他没他就是不一样。

在这些背景下,我认为杜甫的官场遭遇和家庭悲剧,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严重的人格分裂所致。因此,重读杜甫那些反映大众疾苦的诗作,情绪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了:杜诗能够还原时代原貌,并且能在艺术和现实中找到精准的平衡点,这是人们累世赞叹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是值得追随和效仿的偶像。让我们再来重温杜甫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片段,好好体会一下我们的现实主义诗人那虚幻的理想、廉价的泪水和空洞的呼号。请注意,此诗写作的背景,是杜甫一生中受朋友庇护,过得最为滋润的时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本文史料部分主要参考书目为《杜甫评传》,陈贻焮著)

(待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0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2 回复 云间鹤 2012-2-24 09:07
有些作法在当时应当是当时制度允许的!
2 回复 早安太阳 2012-2-24 11:21
谢谢枫树兄分享,收藏了细读 问候~祝福~~
1 回复 楚竹 2012-2-24 15:09
时也,命也,运也
3 回复 mike05 2012-2-25 01:07
好文。还原了诗圣为人之人。幸好斯人已去天堂远,不惧虚名后辈讥。如今有人说文革是搞不起来了。不然也。要批判还是大有内容的。
2 回复 小小.. 2012-2-25 02:56
好文
2 回复 若水无痕 2012-3-20 22:14
顶好文~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枫树下最受欢迎的博文
  1.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2.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3.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4.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5.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6.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7.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8.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9.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10.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11.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12.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13.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14.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15.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16.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17.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18.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19.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20. 醉枣 [2010/10]
  21.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22.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23.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24.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25.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26.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27.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28.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29.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4 12: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