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缘何识人也走眼

作者:四川石穿  于 2010-4-12 14: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已有2评论

关键词:

蒋介石终身服赝曾国藩,这师徒俩都贵为统帅,于识人用人之道颇有心得,眼力均非常人可比。蒋介石创办黄埔军校时期,即注意发掘人才,他后来所倚重的大将陈诚、胡宗南等,都是这个时候发现的。但是老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譬如后来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就曾被他评价为“不可用也”。可见识人一道,深不可测。那么,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老蒋为什么会看走眼呢?笔者认为,大略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识人者的主观好恶不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喜好都有所不同,人才观也是各不一样,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千差万别,对人物的品评自然也就会有所出入。比如,有人喜欢憨厚老实的,有人却欣赏机智灵动的;有人喜欢脚踏实地的,有人却欣赏高瞻远瞩的;有人喜欢道德高尚的,有人却欣赏权谋机变的。像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中的傻小子郭靖,深为黄蓉、洪七公等喜爱,却不受东邪黄药师的待见。又如《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刘备认为其夸夸其谈,不可重用,诸葛亮却很欣赏他的战略眼光。西汉的开国元勋陈平,因盗嫂纳金,为同僚不喜,刘邦却一笑置之,依然委以重任。蒋介石识人,据知情者透露,是通过细微小事、语言交流来观察对方,看其是否可用,然后决定取舍。因此,他可能更欣赏细心谨慎、气质典雅、健谈敏捷的人,对粗犷豪放、木讷寡言、腼腆拘束的人恐怕就不大欣赏。

二、人才本身的复杂性。其一,人性本身很复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的秀外慧中,完美无缺;有的人外表纯朴,内秀于心。有的人夸夸其谈,有的人不事张扬。有的人看似聪明,其实无智慧,如杨修;有的人看似愚钝,其实心机深沉,如林肯。仅凭一面之缘或几句谈话,要掂量出一个人的斤两,确实难免失之偏颇。其二,人的才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日之吴下阿蒙,明日就可能胜过盖世关公;今日之浮华浪子或酸腐呆子,一旦回头,即可能成就“金不换”的传奇,如清朝中兴名臣胡林翼。一个人只要抱持上进心,有意志力,即便只有中人之资,其成就亦未可限量。徐向前可能当年在黄埔军校校长面前表现一般,却不能改变他悟性高、意志强的事实,更不妨碍他后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成长。

三、用人自身的规律。东汉学者、炼丹家葛洪有言:役其所长,则世无弃材;避其所短,则事无废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所谓垃圾,不过是人才放错了地方。如《庄子》中讲到的寓言:葫芦大了不能舀水,却可以作船;材质差的木头不能做家具,却得以长成参天大树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马谡作参谋是个不错的人才,亲自带兵打仗却不是强项。姜子牙年轻的时候,种地颗粒无收,做生意屡屡破产;韩信落魄的时候终日游手好闲,连鱼都不会钓,但是他们带兵打仗,却是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萧规曹随”中的曹参,碌碌不作为,却因为其“不折腾”,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成就“无用之用”的典范。

    周武王有言,人乃万物之灵。所谓灵者,变化无常难以捉摸也。因此,相人比相牛相马都要难得多。马之伯乐不常有,人之伯乐更属难能。而用人本身,更是高难度的艺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综上,即便英明如蒋公者,也有走眼的时候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3 回复 homepeace 2010-4-12 14:53
蒋公可称不上英明
2 回复 wazhh 2010-4-12 16:46
中共感谢之至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08: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