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人的思维天花板,就是升官发财

京港台:2024-6-8 05:45| 来源:黑噪音 | 评论( 15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人的思维天花板,就是升官发财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最近看到一位“海归(专题)”的吐槽。

  在登上回国的飞机之前,她是英国顶级名校博士、著名企业雇员、行业精英,但飞机一落地回到亲戚中间,她就成了大家眼中一个可怜虫:35岁还没结婚生子,一个人漂泊海外,工作也并非体制内的。

  因为国内的“成功”标准,她一个都不符合。工作又不是体制内的,又没什么权力,哪天失业了都不好说,工资再高有屁用?而且还没结婚,这就更惨了。再加上一条没生孩子,妈呀,都能看到这人晚年的凄惨境况了。

  哪怕你走遍全世界,创造了再多价值,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都是白搭,亲戚们照样会戳得你脊梁骨都快断了。

  所以我的标题还得再加一个词儿:除了升官发财,还有娶妻生子。

  说到升官,我就想到中国运动员、艺术家与欧美的区别。

  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的运动员退役都很早,能保持运动状态到35以上甚至40以上的凤毛麟角。但是反观外国运动员,我经常看到那种生了几个孩子还重新回去拿奖牌的,还有四十多甚至五十多还在继续奋战的。

  

  而中国运动员的常态,是尽早拿金牌功成名就,然后去当官或者发财。

  金牌只是垫脚石,权钱才是人生的尽头。

  播音员也一样。像美国的拉里金、奥普拉这些名嘴,都干到很老了还在一线,但中国的播音员很多都是早早就转去当官了。

  歌手,也差不多。虽然未必当官,但一直能潜心于专业的,很少。这次《歌手2024》里面,那些老歌手一听就知道根本没有精进过业务,都是在吃老本或者混迹圈子赚钱。我听了那英和孙楠的演唱,真的惨不忍听,KTV水平都不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大发其财、名誉满身。

  很多歌手成名后根本不需要也没精力练嗓,因为精力都在搞关系、沽名钓誉方面。

  作家、导演……很多行业都一样,创造力枯竭总是非常早。许多写作者的尽头就是当作协主席之类的官员,吃写作的体制饭。像国外很多作家导演八九十岁还在搞创新的,我真没见过。

  

  今年94岁的导演伊斯特伍德,正在拍摄他创新意味十足的新片。

  从以上就能看出来中国人普遍的一种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就是停留在升官发财。这种观念太重,所以对专业的精进和追求、对内心幸福的寻觅就像是傻子才干的事。

  升官,要的是权力;发财,追求的是物质欲。所以在中国很少看到专才变老了以后还是专才,后来大多都转了领导岗。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比钱还要好;如果没升官的机会,那发发财也可以。但除了这两样,再没其他了,比如“热爱”。

  即便如一些很牛的女明星,也只有生了孩子,媒体才会加上一个标题:人生圆满。

  所以生子是最后一块“完美拼图”。如果既有权又有钱,还子孙绕膝,在中国人眼中这简直就是人生赢家中的赢家了,夫复何求?

  你说什么?寻找真实的自我?这是什么鬼?看不懂。

  理想?理想能值几个钱?

  中国人的价值观单一,中国人自己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闭环,一切价值观都是在那个圆圈里面自洽的。你如果跳脱出那个圆圈,大家只会觉得你精神有问题。

  有的人说这是因为中国还不够富裕,那请看看欧美那些有钱的华人(专题),好多都富得流油,但依然是除了权钱之外,看不到这个世界其他有意思的东西。在欧洲,我在博物馆、艺术馆极少见到中国人,但网红打卡点、奢侈品购物区,中国人都是主力。

  我以前也曾经浸淫于这种文化,并不自知。那几年我沉迷于赚钱,完全忘了自己还曾经有一些理想,也并未感到自己内心其实是空虚的。直到后来我到欧洲旅行了一趟,才发现他们的可能性是如此丰富。

  有八十岁老太太还在进入新的恋爱,尽管已经离婚三次但还是继续相信爱情。

  有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在自家传承的百年老破店里和其他老头们一起听着音乐蹦迪,旁若无人。

  年轻人更是爱好五花八门,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35岁还属于非常年轻。此前认识一个40多岁的意大利朋友,看状态就跟28岁左右差不多,我问他,你现在人生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他问我,你的是什么?

  我说,没钱,漂泊不稳定。

  他说,我的困惑是还没有找到真实的自我。

  他当时正在参与一项民间自发的文物修复计划,目标是修复威尼斯的一些被废弃的文物并数字化。他说那是他的人生可能性之一。我去他家里做客,他自己做了几十种香水陈列,那也是他的爱好。

  有的人说,那还不是因为有钱,还真不是。现在欧洲中国人其实普遍都很有钱,但我很少见到中国人做赚钱之外的事情。

  我在国内的时候,一度无法跟周围的朋友正常聊天。有次我遇到一个旧友,当年拉琴拉得很好,也很爱足球,是非常有趣的人。多年未见,我看到他之后还挺高兴,问:现在还拉琴么?最近在看什么球赛?

  他眼神浑浊地向我敬酒,说:你咋还记得那些事儿?现在谁还搞那些。

  然后反过来就问我:结婚了没?尽快吧。早点生娃,不然你爸妈帮你带不了了。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能劝酒。

  我知道他可以说生活优渥,因为在国企。但我眼中的他早已死了,当年那个追风少年早已湮灭在他内心。

  在国内的时候,所有朋友见面都是统一的话题:买了几套房子?升值了还是跌了?收入怎么样?体制内的话问啥时候升官?咋还不结婚?结了婚的话咋还不生孩子?打算生几个?

  在国外,朋友之间聊天则是:最近去哪里旅行,遇到什么有趣的文化差异;最近有个什么新的爱好,发现了其中的有趣之处;最近流行的电影和书是什么,怎么看待;这座城市的历史;对社会不公的一些看法……

  说到底,国人浸淫于儒家文化太久,个人价值、个人追求都被视为无用的东西,更是缺乏沉静下来体会自我、感受内心、自省自观的能力。大家活着都是为了外化的东西,要给别人看到,有面儿。

  于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互相问的永远都是“你拥有什么”,却很少有人问一句:“你快不快乐”。

  最后,就只剩下了权、钱和繁衍这三件最原始的欲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华人社区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9 03: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