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上北大立志终身下乡搞扶贫

作者:yongbing1993  于 2022-6-17 18:5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9评论

放弃上北大立志终身下乡搞扶贫


董加耕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县龙冈中学,各门功课在96分以上,预备党员,学校团支部书记,如果不选择上山下乡,可以保送上北京大学读书。用现代话说可以"改变命运离开农村当官发财出国留学当专家教授做上等人"。然而董加耕放弃上北大立志终身下乡搞扶贫。如今他老了虽然现在还是当一个普通的农民,但“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忧天下。”想当年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大跃进时期在他的倡导下,他家乡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里因三年自然灾害时将部分水田改旱地,秋天时粮棉丰收,还第一次长出了棉花。196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路。董必武副主席读了董加耕的日记后亲笔题词。中共中央号召: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赞扬董加耕为6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典范。同时,他也进入了国家领导层和毛泽东的视野,8月在团中央的“九大”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并在大会上发言,后来当第三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和执行主席。

提起董加耕,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上世纪60年代初他高中毕业时,学校决定保送他到北大哲学系,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回乡当了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感动了无数中国的年轻人。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却以几分之差落榜,在家劳动一年后,他在第二年考入了盐城的重点高中龙冈中学。高中三年期间,董嘉庚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长和团支书的职务,还在1960年被推荐入了党。1961年,他参加高中毕业考试,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6分以上,学校决定保送他去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

但此时董嘉庚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8个字,决心回家务农。学校里顿时炸开了锅:董嘉庚是不是傻了?但董嘉庚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当时新中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都吃不饱饭。盐城地处江苏北部,在省内是比较贫穷的地区,而且土地多为盐碱地,被人们戏称为“江苏的兰考”。1961年,董嘉庚所在的董伙村遇到水涝灾害闹起了饥荒,他的父亲因为缺少吃的,只能在水田里摘点慈菇煮汤喝,而春天已经爆青的慈菇有毒,父亲喝了汤以后便不省人事,临终时将含在嘴巴里的汤勺也咬碎了。

董嘉庚回乡务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反复阅读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文章,里面有几句话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实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董嘉庚已经认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他要上的社会大学。(联想到同时代的另一个造谣饿死人的知青连自己的父亲饿死家中还只顾读书)。

1961年5月4日这天,董嘉庚正式离开学校回到家乡务农,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改名为“董加耕”,意为“加强农业,立志耕耘”。董加耕回乡的第二年,生产队的所有水田都被淹没了,晚稻无法栽种,社员们只能走着去上工,然后坐船回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将水田改为旱田,实行稻、麦、棉、绿肥轮作。

董加耕很快带着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社员们干了起来,生产队劳动力不够,他就动员放假回乡的学生都过来帮忙。经过一番苦战,他们先改造出了100亩旱田,种上了棉花。可是,种棉花需要磷肥,可队里既没钱也没处买。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董加耕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大家将拣来的柴草,然后烧成灰,就成了上好的肥料。到了秋天,生产队不仅粮食取得了丰收,还长出了棉花。大家都很佩服董加耕,之前那些说闲话嘲讽他"疯不疯"的人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好得很。

后来人民公社的领导考虑到董加耕自己家里底子薄,生活困难,打算调他到邮电所工作,每个月能有30元固定工资收入,董加耕的母亲知道了以后,非常开心,对他说:“还是读书好啊,这下总算不用种田了,妈也就放心了。”但董加耕却说:“妈,我不想去。”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工作别人想都想不到呢?你可别不识好歹啊!”

但董加耕不为所动,听他说:“妈,我并不是说这个工作不好,如果我想找个好工作的话,当初完全可以去上北京大学。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战斗在第一线,我并不觉得种田很苦啊!”但母亲依然理解不了,甚至想用自杀吓唬他,于是董加耕自己去找到人民公社的领导,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领导真诚地表示这是组织为了照顾他家而作出的决定,但他却说:“组织对我的关怀,我非常感激,不过,还是让我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下去吧!”人民公社的领导也深深被他感动了,于是说:“好,有志气,那你好好加油干吧!”

由于在董加耕带领下的所在的生产大队几年来一直丰收,他们的经验也在全县被推广,董加耕自然也就成为了当地的典型,1964年初,中共江苏省委、共青团江苏省委先后发文号召向董加耕学习,他的事迹很快上了全国各大报刊、广播电台,甚至还被改编成了话剧。

1964年6月,董加耕出席了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当年的12月,他又作为盐城地区第一个人大代表,以江苏省人大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去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月26日下午的会议结束以后,服务员通知董加耕散会后就地稍等,和他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邢燕子、王进喜和陈永贵3人。

不一会儿,周总理便走了过来,对她们说:“跟我走。”将他们带到了主席台后的一间小宴会厅,里面有陈毅、贺龙、董必武等领导人,周总理把董加耕等4人介绍给他们:“这是主席请来的客人。”董必武之前就认识董加耕,过来亲切地和他握手,说:“小董还是老本家呢!”

厅里有三张桌子,呈品字形,很快上满了酒菜。毛主席终于到了,他让大家都入座,董加耕被安排坐在主席的左边,这个座位可谓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因为几位功勋卓著的老帅都没和主席坐一桌。董加耕突然想起来了,今天不是主席的生日么?(毛主席一生过生日只请过两次客,一次是在延安,另一次就是这次。)

大家都坐下后,毛主席说:“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做寿,而是实行三同,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有来,因为他们没有上山下乡,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和解放军领导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

董加耕和毛主席交谈:  主席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董加耕回答:“读了十二年,高中毕业。”主席又问他:“你是哪里人?”董加耕回答:“我是江苏盐城人。”主席说:“你是苏北盐城人,你知道盐城有两乔吗?”董加耕想了想说:“我们盐城那里桥很多,不止有两座桥啊!”主席见他没有听懂,于是补充:“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董加耕以前在学校爱好作文,这样他马上就知道了,他说:“是胡乔木和乔冠华。”毛主席高兴地点了点头。

席间毛主席一直给董加耕夹菜,并说:“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主席还抽了四根烟,董加耕在旁边递烟,邢燕子给他点火。

董加耕后来写文章回忆说:“开始上菜了。桌上放着红、白、黄3种酒,大家是分餐制,每道菜是一个小搪瓷盘。出人意料的是,服务员竟将第一盘先端给我。我忙将它让给毛主席。老人家笑了,还客气地说:谢谢!谁知,第二盘又从我开始,我又给了毛主席,到第三盘我又让给主席时,服务员特意对我说:你自己吃。我不好再退让了。印象中一共吃了12道菜,除了一盘盐水虾,基本都是黄瓜、苦瓜、青辣椒、包菜,还有胡萝卜等一些蔬菜。”

“吃饭间,毛主席不断给我夹菜,口中还念叨着: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可我根本没把吃饭放在心里。毛主席问我:你哪里人?我说:江苏盐城人。你是苏北盐城人,你知道盐城有两乔吗?并向我竖出两个手指。我却直直地盯着毛主席,怔了神。我心里想:我们那里水乡桥很多,怎么只有两桥呢?我一时没听清主席话的含义(湖南普通话,讲得很慢),还是盯着主席看。他老人家看我没听懂便提示说: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在学校里我也算是个爱好作文的小秀才,所以一下子想起来了,便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他们是胡乔木、乔冠华。毛主席高兴地笑了起来。”

“毛主席散席前还给我们同桌每位一个苹果,并一一握手告别,不知是因为过于留恋,还是过于激动,我竟把放在椅子后边的文件袋给忘在一边了(到人民大会堂会议厅时服务员才赶忙送给我)。”

董加耕从北京回到村里以后,成了当地的大名人,有一次他带人去县里的农场买两头耕牛,但一时没有足够的钱,他想给场长打个欠条,但场长却不高兴了,他说:“你来拿我们开玩笑是吧?没钱买什么牛?”
董加耕只好掏出介绍信,向场长说明生产队目前的困境,场长一看介绍信,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加耕,眼睛一下亮了:“你怎么不早说啊!一切都好商量,你们现在就去挑牛,可以先牵回去,不过小董要留下来给我们作一场报告,让我们学习一下你艰苦奋斗的精神。”董加耕欣然答应。

谁知道这场报告刚作完,其他的农场和公社知道董加耕来了,也都去请他作报告,这样他一连作了七八天报告,他心里也急了,出来这么久,队里的生产一直没人管啊,还好队里这时也派人来接他,他这才脱了身。《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董加耕事迹。

董加耕成名以后,成为了无数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求爱的人也络绎不绝。但董加耕在对待感情问题上也有着自己的标准,他倾向于找一个能吃苦、会干活、有文化的农村青年。

这时邻村的一位叫郝鸿鸾的姑娘进入了董加耕的视线,郝鸿鸾是小学教师、民兵教导员。但董加耕的母亲却认为郝鸿鸾是农村人,不太同意,而郝鸿鸾的父母认为董加耕不读大学做农民,太傻,以后肯定会过苦日子,虽然两人互有好感,但关系一直不敢公开,直到1965年10月,董加耕才下定决心,把郝鸿鸾娶回了家,从此两人开始了几十年的相伴岁月。

“文革”时,董加耕也受到了走资派一伙人的迫害,1966年12月,他刚从北京开完会返回盐城,就被人反剪双臂推下了车。他曾被囚禁了3年,对方为了得到他想要的口供,对他顶板凳、抽耳光,甚至连续强迫他站了18个昼夜,但他始终没有屈服,连整他的人都不得不说:“董加耕真是条汉子!”四人帮夺权后董加耕解除了囚禁。

1975年春,董加耕再次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并出任了团中央“十大”筹备组的第二副组长。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后,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的成员,被唯一特许在主任身边守灵七天七夜!

1982年,董加耕被任命为盐城市郊区郭猛乡副乡长,分管工业生产。他又拿出了当年的干劲,跑了很多地方,并坚持进城不打的,短途不乘车,经常在路边摊吃饭,在他的带领下,郭猛乡仅用了3年,工业产值就翻了一倍多,很多产品还远销国外。

1987年,董加耕调任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他一年四季全部在基层里跑,风雨无阻。有一次以前曾采访他的一个记者离休后正好来盐城,想找董加耕聊聊,但问了他去过的几个厂,都说他刚刚走,局里的同志只好对记者说:“您还是晚上去他家找他吧,我们董局长白天一般很难找到他的。”

1994年,54岁的董加耕以全票当选为盐城县政协副主席,不得不离开了他奋斗了10多年的乡镇企业管理岗位,他确实有些不舍。大家都劝他到了政协以后,可以放松放松,但他仍然想做一些实事,经常和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一起往基层跑,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纸写文章,帮助大家进行知识和政策的解答。

2000年,董加耕正式退休了,作为名人,很多私营企业主都花高价请他出山,并承诺只要他挂个名,就能获得高额的报酬,但他都拒绝了。有人说:“凭你的知名度,下海早发财了。”但他却说:“我的知名度不是个人资本,而是人民财富,为人民服务才是我的根本宗旨。”

退休后的董加耕继续发挥余热,他担任了盐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副主任、扶贫协会副理事长,很多单位都会邀请他去作报告,他一般不轻易答应,但只要答应了,一定会精心准备。

建国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被批准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董加耕和妻子养育的三个子女现在都已就业,老两口现在单独居住,每到周末,子女们都会回来,和他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董加耕曾用16个字总结自己走曲折人生道路: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董老健康长寿吧!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1 回复 浮平 2022-6-17 19:58
【人世间】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谁凭空想出来的。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时农村农民文盲多急需人才。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工业不全无法安排城市青年就业。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是让年青人进入社会参加劳动得到锻炼能独立生活。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在农村兴修水利, 带领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办学校、办卫生站、办农具站、办改良种子站等等。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4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惜被走资派打乱了。强行被废了。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一个新事物。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适宜在社会主义的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系中生存发展壮大。在一盘散沙的农村是无法生存的。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5
董嘉庚已经认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他要上的社会大学。(联想到同时代的另一个造谣饿死人的知青连自己的父亲饿死家中还只顾读书)。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0:59
当时新中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都吃不饱饭。盐城地处江苏北部,在省内是比较贫穷的地区,而且土地多为盐碱地,被人们戏称为“江苏的兰考”。

1961年,董嘉庚所在的董伙村遇到水涝灾害闹起了饥荒,他的父亲因为缺少吃的,只能在水田里摘点慈菇煮汤喝,而春天已经爆青的慈菇有毒,父亲喝了汤以后便不省人事,临终时将含在嘴巴里的汤勺也咬碎了。

1961年,他参加高中毕业考试,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6分以上,学校决定保送他去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

董嘉庚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8个字,决心回家务农。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1:00
董加耕回乡的第二年,生产队的所有水田都被淹没了,晚稻无法栽种,社员们只能走着去上工,然后坐船回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将水田改为旱田,实行稻、麦、棉、绿肥轮作。

董加耕很快带着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社员们干了起来,生产队劳动力不够,他就动员放假回乡的学生都过来帮忙。经过一番苦战,他们先改造出了100亩旱田,种上了棉花。可是,种棉花需要磷肥,可队里既没钱也没处买。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董加耕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大家将拣来的柴草,然后烧成灰,就成了上好的肥料。到了秋天,生产队不仅粮食取得了丰收,还长出了棉花。大家都很佩服董加耕,之前那些说闲话嘲讽他"疯不疯"的人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好得很。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1:01
后来人民公社的领导考虑到董加耕自己家里底子薄,生活困难,打算调他到邮电所工作,每个月能有30元固定工资收入,董加耕的母亲知道了以后,非常开心,对他说:“还是读书好啊,这下总算不用种田了,妈也就放心了。”但董加耕却说:“妈,我不想去。”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工作别人想都想不到呢?你可别不识好歹啊!”

但董加耕不为所动,听他说:“妈,我并不是说这个工作不好,如果我想找个好工作的话,当初完全可以去上北京大学。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战斗在第一线,我并不觉得种田很苦啊!”但母亲依然理解不了,甚至想用自杀吓唬他,于是董加耕自己去找到人民公社的领导,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领导真诚地表示这是组织为了照顾他家而作出的决定,但他却说:“组织对我的关怀,我非常感激,不过,还是让我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下去吧!”人民公社的领导也深深被他感动了,于是说:“好,有志气,那你好好加油干吧!”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1:02
在董加耕带领下的所在的生产大队几年来一直丰收,他们的经验也在全县被推广,董加耕自然也就成为了当地的典型,1964年初,中共江苏省委、共青团江苏省委先后发文号召向董加耕学习,他的事迹很快上了全国各大报刊、广播电台,甚至还被改编成了话剧。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1:10
走资派不干扰, 让“回乡务农,立志耕耘”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继续发展下去。交白卷的知青也将自己的家乡农村搞好。还有更多的开恳开荒的知青等等都各自搞好农村建设。显然不符合走资派设计的, 如交白卷的知青就当不成资本家了。更多的知青当不了砖家叫兽出国定居当官发财了。
1 回复 浮平 2022-6-17 21:30
都不能用极端思维,简单假设。也许: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无非农村多一个城里来的农民,城市农村化而已,北朝化而已,说不定有更多人挨饿受冻,继续贫困,等待救援。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2:49
在董加耕带领下的所在的生产大队几年来一直丰收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2:50
在生产队,邢燕子积极解放妇女劳动力,带领农村妇女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下来创造了3000多元的副业收入。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2:50
1959年,司家庄村出现粮食危机,生产自救迫在眉睫。邢燕子又带领村里的姑娘们用各种工具往水坑外提水。几天后,坑里的水越来越少,竟然打出了几百斤鱼虾。那一年,邢燕子19岁,在乡亲们眼中,她已经成为了朴实能干的大姑娘。她被安排到生产一线,和乡亲们一起插秧苗、种高粱,带领姐妹们组成了“燕子突击队”,不辞辛苦地劳动。
2 回复 yongbing1993 2022-6-17 22:51
1960年冬,为了多开荒地、多打粮,让乡亲们吃饱饭,邢燕子带领“燕子突击队”的队员们一鼓作气开垦了560亩荒地,准备来年开春种麦子。隆冬时节,化肥疙瘩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大伙儿合力将化肥疙瘩一个个轧碎,在满是冰碴儿的地里大干10多天,把560亩地轧了8遍。种子播种后,秋天多收获4万多公斤粮食,帮助乡亲们渡过灾荒。就是凭着这股“要使石头长出粮”的干劲儿,邢燕子在那个年代成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yongbing1993最受欢迎的博文
  1.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2.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3.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4.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5.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6.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7.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8.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9. 邓小平在反右文革中做了什么? [2021/10]
  10.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11. 蒋介石国民党的贪污腐败 [2021/07]
  12.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13. 质疑病毒外泄 美国民众要求白宫公布化武基地关闭原因 [2020/03]
  14. 从军长到伙夫都是一样苦但胜了 [2021/11]
  15. 毛泽东的方向,是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 [2020/04]
  16.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17.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18.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19.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20.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21.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22.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23.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24.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25.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26.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27.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28.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29.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30.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5-31 22: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