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王思聪为它打赌吃翔 15天回本,泡沫变暴利了

京港台:2020-12-3 12:25| 来源:大猫财经 | 我来说几句


王思聪为它打赌吃翔 15天回本,泡沫变暴利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前几年,共享经济是个大风口。

  托昔日“亚洲首富”孙正义的福,这个号称要颠覆各行各业的概念很受追捧,甭管是单车、汽车、办公还是民宿,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没能逃脱,无物不可共享。

  所以不靠谱的项目多了去了,比如当时有个共享纸巾的项目,其实就是个扫码出纸的机器。尽管美其名曰急人所急,可实际效果挺差,不光注册繁琐、机器反应还慢,碰上个肠胃不好的真挺闹心,远不如找保洁大爷实在。

  没折腾几年的时间,一大票项目基本上死了个遍,暴雷的暴雷、跑路的跑路……

  当时最火的共享项目,除了办公和单车,就是充电宝。

  手机用的多,电量实在不给力,所以那几年不光某宝上充电宝脱销,连火车站里都多了不少兜售“一次性充电宝”的奸商,实际上就是几节串联的电池外面粘个塑料壳、还有往里面放沙子凑重量的,既不好用又不安全,很坑。

  

  

  假货不能用,但正经货又死沉,出门带着挺不方便,所以2016年的时候,有家叫安克的公司弄了个内部创业项目,就是把装有充电宝的机柜,投放到长沙的各大商场供付费借用。

  这波操作再加上共享概念,立刻就火了。

  在当时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眼里,共享充电宝身上的光环不少:

  ● 1、共享充电宝构成主要是机柜加充电宝,就算是把总成本平摊到单个充电宝上,单个充电宝的成本也远比单车要低,折旧慢、回本快,怎么看怎么是一本万利;

  ●2、更关键的是,共享充电宝不像共享单车那样需要重运营,押金逼着、免密付费催着,这东西自己留着还真不太划算,所以大家充完电大多会乖乖归还,利润率比共享单车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借着这股东风,不少公司都启动了“共享充电宝”的项目——

  在2017年,以“电”命名的充电宝项目平均两天就冒出一个,赛道项目数量一个月增加了22个,参投机构40家,40天融资12亿,当时就这么夸张。

  有的创业者,手里连产品都没,拿着一个PPT就敢去融资。你还别不信,还真有幸运儿拿到过真金白银。

  没业务都能唬人,那有实在成绩的公司肯定就更吃香了啊。

  2017年5月,做电商的聚美优品花了3亿从安克手中收购了街电60%股份,街电的估值也达到了5个亿。

  这时候,一直怼天怼地的王思聪站出来了,说,“共享充电宝项目要是能成我吃翔,立贴为证。”

  这么赌咒发誓也是够狠的,这得多不看好这行业啊!

  

  深谙营销精髓的陈欧也“虚心”得转发了王思聪的微博——“做不成可以做公益”,后路留得足足的。

  这么多公司拿了大把的钱,那就使劲占地盘吧,怎么打呢?

  烧钱!

  竞争上来就是白热化的,渠道补贴、用户补贴,一顿补贴下来,没多久,整个行业的融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陆陆续续开始有小玩家撑不住的消息传开,完蛋的公司也出现了。

  

  几乎在乐电退出的同一时间,倒下的还有PP充电、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和泡泡充电,而曾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和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的Hi电,也被曝出资金链断裂。

  当时王思聪那条新闻的下面都是叫好的声音。

  但你要以为这行业从此销声匿迹、彻底玩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虾兵蟹将死了,只是小组淘汰赛,剩下的几家开始为排名赛展开新一轮的厮杀,赢家通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老大想吃肉就吃肉、想喝汤就喝汤,余下的几家只能瓜分残余的份额。

  剩下的就都是生命力顽强的精兵悍将,大家打得更狠了:

  ● 小电科技的背后是腾讯、苏宁;

  ● 街电的背后站着聚美优品;

  ●怪兽的身后则是小米与高瓴资本;

  ●来电的背景是红点创投中国基金与九合创投。

  一圈看下来基本上是秣马列兵、枕戈待旦了。

  首先发起攻击的是来电,他们很早就申请了一大堆专利,从2016年7月到2017年年初,来电借专利共发起或参与了40多件诉讼,其中最旷日持久的莫过于同街电的互讼,不过双方各有说法、拉锯战打得也很焦灼。

  除此之外,对“点位”的争抢也是十分激烈。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各大商场的旺铺了,这地方流水多、利润高,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竞争逐渐激烈,就连土产店、五金店、烟酒店这种都被卷入其中,有店面的地方都有共享充电。

  但这么一来,资金投入就更大了,因为入场的成本远不止机器成本,不然一个场子2-4个品牌,商家们挪来挪去或者给你放垃圾桶旁边,岂不是只能吃灰?

  为了个好位置,有些品牌在疯狂铺点的时候给商家90%的分成,如果再算上支付渠道千分之几的支付通道费和业务员的提成、机器的成本和损耗,自己就只能不断亏钱了。

  就这么“贴身搏杀”了很久,这几个玩家都发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似乎完全没有未来,难道真被王校长言中了?

  资本不甘心,创业者不甘心。

  怎么解决呢?

  这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勾兑,也可能只是大家心有灵犀,然后,奇迹就出现了。

  忽然从某一天开始,大家纷纷开始干一个事——涨价!

  原本一个小时1块,现在试了试发现1.5也没什么反应,涨到两块发现用户数据也没下降,但收入翻倍了,于是涨到三块试试,发现也可以。

  再之后就根本收不住了,一小时4块的有了,在景区、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相对难进驻或维护的区域能收8元,最后有的涨到了10块……

  几个运营公司的竞争似乎在另一个维度上展开——不同场景的涨价策略,“公司会不断地对用户进行价格试探,发现即使从1元/小时涨到5元/小时,消费市场情况也并没有萎缩,营收反而成倍增长。”

  反正几乎一夜之间,行业的泡沫似乎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暴利。

  这背后有什么实质性的创新吗?

  一点没有,还是互联网屡试不爽的老套路:初期疯狂融资、疯狂烧钱,等把用户教育了,竞争对手烧死了,市场份额可以控制了,那就开始涨价策略,以为可以一直薅羊毛的用户免不了被割韭菜的命运。

  到了最后这个阶段,大家才发现,这玩意其实非常能挣钱。

  按照市面上不成文的规矩,充电宝进店得先给老板一笔几千、上万的“入场费”,还得从收益中拿出大头跟店家分成,一般80-90%的收入都会分给渠道,有的好渠道靠给充电宝提供入场位一个月挣个几万是没问题的,占地不到半平米,收的租金可比大多数房子都多。

  可就算经过这么多道“盘剥”,但这还是一门利润不菲的好买卖——代理商们放到一般的店铺的机柜平均五到六个月就能回本,要是机柜安在人流量大的酒店和旺铺那就更快了,有多快呢?

  有的代理商最快的15天就回本了,剩下的都是纯赚,暴利啊。

  所以最近几年不少共享充电宝的代理商也挣了大钱。

  那共享充电宝背后的运营公司活得咋样呢?

  现在的市场格局大概是这样的:总的用户规模达到3亿人次,其中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4家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8.6%、27%、25.1%和15.6%。

  

  他们挣钱吗?2018年7月,小电、怪兽、来电都宣布实现盈利;而有报告分析,聚美的街电2019年营收在30亿左右,利润超过7.2亿

  所以你看到了吧,渠道赚钱、代理商挣钱、运营公司挣钱,但这背后,只苦了用户,他们花的钱是越来越多,像这类的抱怨最近多了起来:

  

  这还只是正常使用价格,如果碰上一点故障,呵呵,那个价格就更惊人了。像这样的投诉也非常多:

  动不动就自动扣款99元,都够买个新的了。黑猫投诉上,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有4900多条,基本都是收费有问题。这类事情越来越多,大家对于共享充电宝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但短期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替代。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20: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