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作者:sanmiwu  于 2021-9-18 22: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luantanqin|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8评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年前赶集的热闹场面。

起个大早,摸黑走山路去关林赶年前最后一个庙会,孩子家,买东西是小,看景致是主要的。

庙会上人山人海,从抄着手的爷爷奶奶,到骑在爸爸肩上半大的孩子,再到抱在妈妈怀里襁褓中的婴儿;

从葱姜蒜,酱油醋,到八角,花椒,五香粉;

从瓜子,花生,核桃仁,到生煎包子热油馍;

"瞧一瞧,看一看啊,花米桃,花米桃,糖葫芦,糖葫芦。"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伴随着喇叭里常派鼻祖常香玉特有的豪爽,

"刘大哥讲话....啊啊啊....理咦...太偏,谁说女子....儿儿儿....不如男......"。

置办完年货,老婆孩子高兴,男人们瘪着荷包回到家。

农历的新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叫小年。

祭奠灶王爷,感谢他一年来的看护。

爷爷在灶台上贴灶王爷的像,上联写,二十三日去,下联写,初一五更回,横批"天为大"。

灶王爷各家都贴,样子不同,却又相似,和玉帝也差不了多少。

门神是秦琼和尉迟恭,我认识的,兵器不同,胡子也不一样,我分不清的是玉帝和灶王爷。

问爷爷,爷爷说,

"灶王爷在地上,玉帝在天上。"

我咬着发面火烧馍,点点头,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却又说不出来。

接下来几天准备一家人过年的伙食。

猪肉年年有。

几个人跳进猪圈,把猪摁倒,小木棍撬开嘴巴,拉出舌头,检查是不是"米猪"。

米猪肉不能吃,吃了孩子变"迷信"----我的理解。

杀猪,放血。

支起一个大铁锅烧开水,打气筒把猪吹胖了整个丢进去,弄来一个铁片刮毛。

猪头,猪肝,猪心,猪血,猪脚,大肠,小肠,里脊肉,五花肉,都是小吃货们的心爱;

馒头做一大堆,圆的,上面点上红点,代表着过年的喜庆;

油条也是的,很多。

做好了放在窑洞装麦子的水泥缸里,一直吃到过完年开学。

省着吃,心想要是能天天过年那就好了。

榨萝卜,剁肉馅,擀面皮,包饺子。

洗衣服,洗被褥,忙个不停。

辛苦自不必说。

好在这些都是大人的活,我的任务是跟着哥哥满街跑,一群群的孩子,手里拎着哨棒,举着大刀,风卷残云一般,门前呼啸而过,从东头到西头。

把买来写对联的红纸裁成手指头宽,一根筷子长的纸条,中间对折,红颜色朝外。

四条纸,头部90度交叉连起来做成一个直升飞机螺旋桨一样的风筝。

找来一根小木棍一头削尖了,顶着风筝跑。

风筝迎着风飞速旋转,分不清叶片,只见一团红色的影子。

一百响的鞭买来拆开了,满满的能装一口袋。

左手一根燃着的香,右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鞭,点着了,看着捻线燃烧。

估摸着时间扔出去,空中"啪"的一声响。

炸在手里的时候有的,手上乌黑一片,手指头肿起老胖。

忍着痛,装作没事的样子,却总也逃不过妈妈的眼睛,挨批的是哥哥。

三十下午贴对联。

熬上一锅浆糊,找来苕箸把。

红红的对联,龙飞凤舞的字,门框上,墙上,树上,牛车上,马槽上,米缸上满是的;

对联的内容各异,大门口砖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却家家户户,千年不变,下边一个细细长长的条幅,

"岁交农历一九七三年出门见喜大吉大利"。

利字的最后一划长长的一直到条幅的尽头,要多长有多长,意犹未尽,算是书法的精髓。

年夜饭吃饺子。

煮好了,先给长辈们送去一碗,是孩子们的工作。

暮色下,满是穿着新衣,捧着饭碗,走街串巷送饺子的孩子。

爷爷兄弟多,亲的加上叔伯的一共是七个,每家都送,我和两个哥哥平均要跑两趟。

爷爷奶奶收获自然也不少,一碗一碗的饺子,像是开饺子会。

好吃的饺子有,纯羊肉的,爷爷奶奶总是给我留着,还有莲藕,凉拌银条,算是奢侈品。

白酒拿来抿上一小口,是五岁以后的事情----宣示着我的长大成人。

哥哥说,大人喝酒是为了抵御严寒,酒喝进肚里是辣的,五脏六腑似火烧。

哥哥懂得多,其实他也就是比我大两岁。

我对付寒冷的办法是烤火。

气温降到零下的时候,屋里生火。

一个破脸盆当火炉,堆些棉花杆,玉米穗子,火势旺,没有黑烟。

妈妈抱着我,坐在火炉前,她怕我棉裤烤着了,小脚被火烧糊,总是自己伸手过去,烤热了,再把我的脚放在手里捂着。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4 回复 浮平 2021-9-18 23:15
”她怕我棉裤烤着了,小脚被火烧糊,总是自己伸手过去,烤热了,再把我的脚放在手里捂着。“

好像看到了您母亲的这个动作   估计演员们可以根据这段文字而转换成画面。
4 回复 sanmiwu 2021-9-18 23:27
浮平: ”她怕我棉裤烤着了,小脚被火烧糊,总是自己伸手过去,烤热了,再把我的脚放在手里捂着。“

好像看到了您母亲的这个动作    估计演员们可以根据这段文字
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着母爱和她的细心,一直都留在我的记忆里。谢谢来访
5 回复 红杏桃子245 2021-9-19 01:39
跟着你的贴子也回忆过年往事,快过年了,两个弟弟随老爸去单位领工资,一拿到钱,老爸带弟弟去买鞭炮,一人一鞭,记得一鞭炮4毛多。  晚上放在炉子边烤干,第二天放会更响。 过年全家人从没有穿过新衣服,旧衣服洗洗就好。
下乡第一年春节,初五老妈就催俺回农村,别的知青无奈也跟我一起归队。  当时在村子里吃派饭,看到我们回来,那家人把年饭收起来,又端出咸菜,汤面条和玉米面发糕。
不能怪他们,那时候大家都困难,五个知青来吃饭,谁家也受不了。  但还是很委屈,毕竟是过年,给我们吃顿捞面条也好啊
4 回复 sanmiwu 2021-9-19 05:02
红杏桃子245: 跟着你的贴子也回忆过年之事,快过年了,两个弟弟随老爸去单位领工资,一拿到钱,老爸带弟弟去买鞭炮,一人一鞭,记得一鞭炮4毛多。  晚上放在炉子边烤干,第二
我们家初一早上放的鞭也是炉子边烤着的,陕西和河南各方面都最接近。
4 回复 红杏桃子245 2021-9-19 05:15
是,西安很多河南人。
4 回复 sanmiwu 2021-9-19 09:09
红杏桃子245: 是,西安很多河南人。
怎么会是5个知青到一家吃饭啊,谁家有那么强的实力给你们吃捞面啊?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外地老师在村里教书,村里各家轮流管饭,也没有顿顿老面条,红薯面汤居多。
2 回复 红杏桃子245 2021-9-19 09:43
sanmiwu: 怎么会是5个知青到一家吃饭啊,谁家有那么强的实力给你们吃捞面啊?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外地老师在村里教书,村里各家轮流管饭,也没有顿顿老面条,红薯面汤居多。
我们小队一共五个知青,两男生,三个女生。 一起去社员家吃派饭,吃了三个月的百家饭。因为生产队还没有给我们盖新房,我们自己无法做饭。 房子还没开始建,我们就都调到大队科研站统一管理。
也有好人家给我们做过捞面条,也吃过馒头。我们给社员支付粮票和钱。  是政府发的下放安家费补助金。不是顿顿要吃面,只是希望过年能吃顿改样饭。
5 回复 sanmiwu 2021-9-19 10:22
红杏桃子245: 我们小队一共五个知青,两男生,三个女生。 一起去社员家吃派饭,吃了三个月的百家饭。因为生产队还没有给我们盖新房,我们自己无法做饭。 房子还没开始建,我们
开玩笑,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农民太穷了,我小时候每天都是红薯面,白面馒头只有麦收季节和春节能吃到,写的赶集的场面其实是80年代的事情。父母拼了命也要孩子走出去。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21: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