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卓为事件医院的没有责任和责任

作者:cadillac  于 2009-11-7 10:4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与Cadillac同行|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2评论

前些天北京一所医院有人死了,闹得沸沸扬扬。俺这个帝国主义的狗特务不大了解内情,不过按照双方披露的而双方也没有争议的情况来看,按照俺道听途说的有关“医疗事故”和医学常识来看,医院没有什么责任。

俺以前也吹嘘过认识不少中国的、外国(加拿大)的医学界的大小头目。以至于回国腐败,吃饭的时候偶遇隔壁有卫生部的“领导”,还被人抓去介绍介绍和“领导”握握手,说这就是谁谁谁和谁谁谁的什么什么。俺就老嘀咕这种事,不要钱的饭就是难吃啊。俺又不吃卫生战线的饭,感情是被当展品了。当然也可能是俺的洋奴思想作怪。在多伦多和那么多洋教授、洋医学领导们坐在一起吃自助餐瞎聊就没有意见。洋面孔生一点。

俺既然吹嘘“聆听”过不少头目的讲话,关于死人、“医疗事故”的故事自然也不少。俺的一位亲戚在某一级高评委、药评委和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里混饭吃,也时常作为编委被抽到审议将要发表的专业文章。俺理解,能在高评委乃至作为论文评委里面混饭在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才有权威。医学本身是很复杂的,外行人搞不清楚。而行内人对高评委委员,也就是决定谁能当副教授、乃至教授的,的有意见,除非谁不想在这一行向上爬了。这种自给鉴定自己,今天你鉴定我,明天我鉴定你的黑箱操作,也许也算是“黑幕”吧。

以俺聆听的经验看来,医生和医院应该没有责任。因为如果医院或医生有责任,这件事就不会捅到媒体上了。真正的医疗事故,像纱布、手术刀留在病人肚子里什么的;哪怕是有争议的,本来可以避免的,如急诊病人输液时钾不平衡导致死亡的,医院捂都捂不及,而且私了的金额都非常巨大。而且如果医院或医生的行为有什么瑕疵,以这所小医院的地位,还劳动不了卫生部(对外也就是代表国家)发声明力挺帮着捂盖子。所谓改病历问题,也是不了解(国际)医疗制度的曲解。医嘱特别是急救通常都书写得不规范,需要整理才能成为病例,两者不完全一致是平常的事情。

既然没有责任,为什么事情又能够闹得那么大呢。在俺看来,这首先是中国的医学界缺乏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医学观念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观念则是,人总是要死的。这么说也许很残酷。对于身体感觉还健康的人来说,至少还可以幻想有病的时候医院能够成为生命的守门员。忽然告诉他们医院不总是靠得住的,是个很大的精神打击。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就拿社会上某些人崇尚的西医而言。西医院早年就是个给你水喝、给你面包让你等死的地方。很多时候办在教堂附近,死了以后身后事也就一起办了省得倒腾来倒腾去。时至今日,医疗界也是最“霸王条款”的地方,进了医院没有任何“保障”,所有的法律及实践都是帮着医院开脱的。你不签“认死状”,走遍天下都不会有医院给你“治病”。

对很多人来说,死亡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不是最可怕的。俺喜欢登山,每次去那些地理上的极高山瞎混时,都能碰到死人的事情。说起来都是那天还串帐篷聊过天的,今天在山上突然倒下就不行了。说真的,当尸体从你身边抬过的时候,第一次经历的你不脚软算你本事。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中,死亡无论再好看,也被赋予了黑色的符号。能够面对死亡的人,多是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受人敬畏的原因。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死亡还是不见得好。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见到亲人的遗体,都是美化了的。什么叫七孔流血,什么叫内脏液化了,什么叫脑袋开花。

心肺复苏术很有争议。我们的新闻媒体总是充斥着如何英勇救人如何紧急抢救心肺复苏乃至心脏停跳多少分钟后将人救活;我们的电影电视出现急救死亡的最后一幕总是医生连续多少次电击病人心电图仍然是一条直线等等。事实上,据一位在几个部委挂号的急救专家和俺讲,大多数心肺复苏术“救活”的人都活不过几个月。人体运作有其自己的规律;作为亿万年进化的胜利者,停止运作肯定有其理由。心肺复苏术本身对弥留的病人(病人心跳停止大脑及神经系统并不即时死亡,要缺氧多久才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造成巨大的伤害和痛苦。整个人体能够被弹起,断几根肋骨那是常事。所以心肺复苏术很有伦理的争议。如果是年轻人还好说,即使属于能活下来的少数能活下来毕竟是好事;对很多年纪大的人而言,干脆签署医嘱万一自己失去知觉授权医生临机决断不采用心肺复苏术(没有授权,死前多受点罪是缺省的)。

其实对一个年纪大的病人(据说病人的母亲已经90多了)动手术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无论是什么“小手术”,术后风险都很大。如果不是因为不动手术风险更大,一般都不会有医生决定做。特别是病人本身也有医学常识。医生和医院不会透露病人的隐私,但从常理推测病人其实本身已经相当危险。最广为中国人知的事例就是周恩来晚年的癌症。总有人指责为什么不早动手术。但是即使这些专家自己也没有把握手术究竟能延长还是缩短病人的预期寿命。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术总是很痛苦的,如果一次手术只能延长病人几个月的寿命,做手术本身也就有伦理的问题。病人也许可以不知道,但医生绝对应该清楚手术刀下的死亡率是多少。每当医生拿起手术刀的时候已经知道这个病人很难救活的时候(将要面对又一次“失败”又一具尸体),总是令俺肃然起见。

话说回来,责任是一个问题。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是另一个问题。和“大医生”聊了那么多天,俺觉得,越是“名医”,越强调医德,越强调医患关系,而不是医术。人每天都在死,但也有不少是亲属感谢医生的救助。这和医生的素质,医院的制度和医院的传统都有着关系。名医大多不再需要值夜班,俺的亲戚当中却都不乏半夜凌晨被紧急呼回医院的事例。当病人进入病危时期,病人家属从四面八方被召来焦急地等待,哪怕是再卑微的小人物,这时候如果一位如雷灌耳的大医生赶回来参与抢救,病人离去后也能够参与安慰家属,对病患家属而言,对同病区的病友而言(昨天还谈笑风生,今天病床就空了),都是巨大的精神安慰。也许可以说这也是在演戏,也可以说是变相的广告,但是也可以算是人性的光辉。所以为什么有些医院病人趋之若慕,在病人之间口碑很好,就不令人奇怪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6 回复 leahzhang 2009-12-26 09:26
好文章,有说服力。
5 回复 cadillac 2009-12-26 10:45
leahzhang: 好文章,有说服力。
谢谢支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5 05: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