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演进的熵增定律(四)

作者:舌尖上的世界  于 2020-7-31 09:2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说了也白说|通用分类:博你一笑|已有1评论

Richard Dawkins认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可以类比于基因的遗传,他为此创造了一个词meme(迷因)。迷因是这样一种基本文化遗传单位,一个文化的特征由其特有的迷因库所确定。如同基因一样,迷因可以代代复制传递,可以变异,也对环境施加的压力作出反应。

Stephen J Gould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变迁更符合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它有别于基因变异的随机性,演进而非演化,是自我定向的,沿一个既定方向不断自我提升’ - orthogenesis。但所谓提升只是出于人的主观意识,常常无关自然规律。

殖民文化的演进可以为Gould的观点作一个很好的注脚。

从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伟大的牛顿,欧洲跨越十六、十七世纪的那场科学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它承接复兴引领启蒙,更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开始离开地中海周边,向东向西扩展开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世界 - 他以为是印度但实际美洲的这块大陆。五年之后,达·伽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真正的印度。一个全新的、向全世界范围涉足的殖民活动风起云涌开展起来。

不妨把此时的欧洲比作一台热机,更加准确地说,一台巨大无朋的外燃机。携带着能量的工质被从遥远的东方和西方输送过来,源源不断注入这台机器,产生出有用功推动社会高速运转。当然,如同一切人造的热机它的效率不会很高,大部分的能量总是白白消耗掉了,有好大一块要供给王公贵族骄奢淫逸,有一些要用于修士们研究一根针尖儿上可以站几个天使这样的研究课题。但毕竟,还有这样一些出类拔萃的大脑开动起来了。“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曾有人说,一个如此不完美的人类竟然创造出科学这样完美的事物来,宛如神迹。对此我们今天可以给出一个更新的解读:人类的这个光辉的事业是建立在它自身黑暗的背景之上的。不妨回顾一下同一时间段内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征服、屠戮、掠夺与殖民。殖民文化从它早期的雏形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完全失控的巨兽,其演化进程确实更符合拉马克模型。

欧洲在短短的时段里达到如此高度的社会文化知识整合,而在这个局部的减熵现象发生时,美洲这里数千年的文化与财富积累却同时被消失贻尽。当人类社会这部机器高速运转起来的时候,总体的熵增代价是巨大的。

接下来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2020-9-11 17:26
仅为记录自己的思路,完成已经开始的系列。不希望讨论,关掉了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23: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