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论司马迁的“贞女不更二夫”

作者:澳洲雪梨子  于 2020-7-16 15:1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读书札记|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6评论

戏论司马迁的女不更二夫”

 

前段时间乱翻书,读《资治通鉴》中乐毅帮燕昭王击败仇敌齐国、占领七十多座城池这段其间有个小故事,原文是:

 

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蠋谢不往。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乐毅得知齐国王蠋有名望,于是前往招降,遭王蠋拒绝,理由很“高大上”:“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前一句“忠君”没问题,第二句让我疑惑,印象中春秋战国时期“女子再嫁”的事好像不少,如秦穆公之女先嫁给晋怀公,称怀嬴,后又以媵妾之身再嫁给晋文公,称辰嬴,还为晋文公生过儿子,而晋文公则是她前夫晋怀公的伯父,这不仅是“女子再嫁”,还是乱伦。但在诸侯混战、兵荒马乱、尔虞我诈、朝不保夕的年代,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升斗小民,伦理规范往往只是一种奢侈了。当然,为“更二夫”而羞愧的故事也不是说绝对没有,如息夫人。但相比春秋时期三十多次弑君、五十多次亡国,还有众多的国君私通臣妻、叔与侄媳、父与儿媳、子通父妾、兄妹乱伦的淫乱场面,“女子再嫁”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了。乐毅的故事已是战国后期,更是“礼坏乐崩”的时代,王蠋怎会用“烈女不更二夫”这样不合时宜的话?是不是司马光臆想的?

 

于是查阅《史记》,看看太史公对这段故事是如何处理。在《乐毅列传》没发现这个小故事,却在《田单列传》找到了: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可见,司马光有关王蠋的这段事迹基本上是抄司马迁的作业,而且还抄错了一点。他将“画邑”抄成了“昼邑”,画、昼的简体字差异很大,但繁体字中的画为“畫”、昼为“晝”,两字仅差一笔画,极易弄混,加之有孟子“昼邑”的典故,司马光校对时也没严加审核--此处不展开了。司马光还将“贞女”改成了“烈女”,这个可能符合当时宋朝的风俗。但,司马迁为何也会用“贞女不更二夫”呢?

 

西周之初,传周公所定的礼法对夫妻之道绝对是鼓励妻子从一而终的,但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之生产力的需要等因素,大家对于“女子再嫁”慢慢不报偏见,这也是我们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上看不到旌表哪个为丈夫殉节的烈女、反倒是常见“女子再嫁”的故事,比如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子改嫁到卫国,不见孔子反对;更有趣的是,翻遍整部《论语》,找不到一处孔子对寡妇不能再嫁的文字;具有道德洁癖的孟子也无任何一句对“女子再嫁”持批评态度的文字,这至少说明“女子再嫁”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再是个什么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问题了。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西周礼制的残留痕迹呢,还是有。比如前面提到的息夫人。说的是楚文王灭息国,霸占了息侯夫人息妫,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子就是后来的楚成王......息妫在宫里不主动开口,楚文王有次问她,息夫人回答说:“我一个妇道人家,已侍奉两个丈夫,虽不能死,怎好意思说什么呢?”这个可看作“贞女不更二夫”的例子,这是《左传》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的事。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当时类似息夫人这样的例子是凤毛麟角,而“女子再嫁”的例子则多如牛毛多。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郑厉公派雍纠去刺杀他的岳父祭仲,其妻雍姬知道后不知所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于是求教她母亲,“夫与父孰亲?” 妈妈开导她:傻丫头,老爸就一个。帅哥多的是,咱再嫁一个就成了(“人尽夫也,父一而已”)。于是她将丈夫的刺杀计划泄露给父亲,导致丈夫反被杀留下一个成语“人尽可夫”,意思迥异。

 

这个故事发生在《左传》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比息夫人的事还要早。再次说明了那个时代“女子再嫁”不算个啥事,就更不用说再经过四百年的“礼坏乐崩”,到乐毅招降王蠋的时代(约公元前284年),女子“更二夫”绝对是司空见惯且朝野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了吧?我想,熟谙历史的司马迁应很清楚当时的这种风俗演变。

 

那么是不是司马迁如司马光一样,受到自身所处的风俗影响呢?也未必,他的《史记》中有个“司马相如列传”,讲到司马相如用琴挑逗大户人家的女儿卓文君,而“文君新寡”。这么美丽的爱情故事竟然是个“女子再嫁”,即使考虑卓文君是富家女的因素,也可看出在汉景帝、汉武帝的时期,“贞女不更二夫”应也不算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更不可能是西汉民谚。

 

既然王蠋处于“礼坏乐崩”的战国时代,司马迁也生活在汉初对“女子再嫁”持宽容态度的社会环境,太史公干嘛要在王蠋的故事中引用这么一句前后都“不着调”的箴言呢?我胡猜可能有这么一点:

 

大家都知,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喜怒无常的主儿。司马迁秉公为李陵辩护,却遭到“明主”的“误解”,拳拳之忠,变成妄议。送到公检法,被处腐刑--对男人来说,这可是极刑。但司马迁为继承父志写《史记》,忍了!只是当他每天撰写那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时,不能不偶尔想到自己眼下受到的屈辱,所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是也。因此,借古圣贤咏志抒怀是必须的:他不止一次提过西伯、仲尼、左丘明和屈原等故事来激励自己。能不能用古代的故事来讥讽羞辱一下仇家呢?我想是可能的。

 

《红楼梦》里说“脏唐臭汉”,当然是按宋以后的儒家伦理观。但汉初确有很多女人“再嫁”的例子,包括王室成员。具体来说,汉武帝的曾祖母薄太后(也称薄姬)就曾更二夫”。司马迁在《史记》中讲此段事可算绘声绘色:

先嫁给魏王豹,有位算命先生看过面相后说“当生天子”魏王豹得知窃喜,这不是意味着自己是“天子之父”吗?那就是周文王啊!本来魏王与汉结盟,于是他就调整了人生目标,背约立,后又与项羽联合,想大干一番可惜,他很快就被刘邦手下的曹参击败,薄姬被送进丝织作坊干苦工。刘邦某天偶到作坊,见薄姬有几分姿色,就将她诏进后宫但一年多都未宠幸她薄姬年轻时和管夫人、赵子儿是闺蜜,与她俩相约“谁先发达了千万不要忘记姊妹哈”,后管夫人和赵子儿都被还是汉王的刘邦宠幸了。一天两人提起当年薄姬的约定,笑她傻乎乎。却被刘邦听到,问她俩详情,两妃只好具实禀报。刘邦听后心中一阵凄凉,可怜这个天真的薄姬,于是当天点了她的钟。晚上薄姬告诉汉王“昨夜梦一苍龙盘踞我肚里”,刘邦说“这是贵徵,我来帮你达成目标。”一夜春风,薄姬怀孕,生了代王。后刘邦的事业越来越旺盛,估计后宫的漂亮女子也更多了,可怜的薄姬就很少见到汉高祖。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祖死后吕后掌权,她痛恨戚夫人,还迁怒于所有受宠幸的后妃,将她们统统幽禁起来而薄姬不被高祖待见,得以跟着儿子代王去封地,成代王太后。后来的故事是吕后死,周勃等除吕氏外戚后迎拥代王为皇帝,即汉文帝薄姬自然就成了皇太后,应验了“当生天子”的卦。

 

虽薄姬是一位善良的女性,但毕竟是个“更二夫”的!

 

而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就更是传奇了。首先,王美人的妈,也就是汉武帝的外祖母臧儿就是个“再嫁女”,臧儿先是嫁给王仲,生一男二女,大女儿就是王美人。王仲死后,臧儿再嫁给姓田的,生两男。臧儿将大女儿嫁给金王孙,生了个女儿。这时,臧儿卜卦,称她的两个女儿“皆当贵”,这同当年那个魏王豹一样,臧儿也迅速调整了她的“人生目标”,想抢回大女儿,金家当然不干,于是臧儿将王美人送到了太子宫里。得到宠幸,生了三女一男,王美人怀男胎时梦见太阳进入自己怀中,告诉太子。太子说“此贵徵也”此男还未出生时汉文帝驾崩,太子即位,就是汉景帝,随后王美人生了后来的汉武帝。

 

还有,汉武帝他姐平阳公主第二次寡居时,公然与周围人讨论当今朝堂哪位列侯适合续任自己老公,大家都推荐大将军卫青,而卫青曾是她家奴才,心中有结。但左右说服她人家卫青现战功彪炳,姐姐又是当朝皇后......于是找皇后卫子夫通过汉武帝直接下诏将卫大将军配给了平阳公主--于是汉武帝和卫青都娶了对方的姐姐,君臣彼此互为“姐夫”,绝无仅有吧。这些都该是发生在司马迁眼皮子下的事,汉家王室何有“贞女不更二夫”的道德规范呀?一句话:汉武帝的曾祖母、外祖母和母亲、姐姐都是标准的“更二夫”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武帝的几百年间,“女子再嫁”不是个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那句“贞女不更二夫”不太可能还是当时流行的格言,但司马迁硬是要将它套在王蠋故事里,无非就是借古圣贤之口侮骂一下汉武帝这个喜怒无常刚愎自用的暴君吧?

 

割老子的鸡鸡,老子辱你的先人!


 

2020.05.19-29於悉尼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4 回复 徐福男儿 2020-7-17 02:45
浮想聯翩,才思逼人! 不過有點浮想過頭了。 但既是“戲説”,過頭一點亦不妨事。  
4 回复 澳洲雪梨子 2020-7-17 05:33
徐福男儿: 浮想聯翩,才思逼人! 不過有點浮想過頭了。 但既是“戲説”,過頭一點亦不妨事。   
说的是,过了。
往过处说的。不言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多谢批评
3 回复 农家苦 2020-7-17 09:39
先秦时代的文人懂生活,那时的文化直接来源于生活,所以,先秦文献中的概念是非常清晰、精准、明确的。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加之秦灭六国的兵燹之祸,导致大量文献被毁。汉初的文人还能凭记忆复原一部分先秦古籍,到了东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人脱离生活,又看不到古籍原貌,所以就精神跑偏,学问走样,遗害后世千余年。

贞女,起初就是女巫,专职求神问卜的。贞者,正也。正,止于一。所谓心诚则灵,心思意念执着于一神,忠诚于一神,神明才能示下真训,卜辞才显得神圣不二。基督教传统也很强调牧师对信仰的诚守,绝不可信奉他神,信仰犹如婚姻;由神而人,离过婚的人绝对不能当牧者。

还原了生活,你就知道为什么贞女不更二夫了。
3 回复 澳洲雪梨子 2020-7-17 10:13
农家苦: 先秦时代的文人懂生活,那时的文化直接来源于生活,所以,先秦文献中的概念是非常清晰、精准、明确的。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加之秦灭六国的兵燹
多谢光临、赐教。
2 回复 宅中老查 2020-7-21 07:32
贞女不嫁二夫,淑女可以再嫁。
1 回复 澳洲雪梨子 2020-7-21 07:46
宅中老查: 贞女不嫁二夫,淑女可以再嫁。
有道理
谢谢光临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 15:0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