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故事(连载之九):解放路的豆腐圆子

作者:kylelong  于 2008-11-29 08:5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生活经历|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3评论

关键词:

大湾小吃誉满城

父母之心示后人

人生滋味慢慢品

有情无情心最诚

 

大湾,拥有“沙市中心”称号近百年历史的地段,是解放路、中山路和新沙路的交汇处,南靠长江大堤,还有一个广场。附近有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清真寺,还有一根日本人侵占沙市时残杀中国人的“刺柱”(据史料记载,早在1896年《中日马关条约》就将沙市辟为通商口岸,设海关、邮政局及两级审判厅。解放前,日本人在沙市一直就享有特权)。这一带当时就聚集了几乎全市的餐饮、早点和手工业制品,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为了能上市区较好的学校,我们家又搬家到了解放路东头,靠近大湾的一个大杂院。

 

大杂院的大门口都是做小买卖的。对面是一家厨房用品店,右边是理发店,左边是卖早点的,有豆浆、油条、油香、油饼、糍粑、馒头、包子、面条等等。向东走不远,是一家卖沙市著名小吃的“早堂面”馆,而它的对面则是另一家卖沙市著名小吃的“大莲面”馆;向西走不远,有包面(北方叫混沌、天津叫猫耳、南方叫云吞)、欢喜坨(北方叫麻团、南方叫煎堆)、糯米饺、伏子酒(糯米酒)、锅块、馓子等等。

 

对面有一条小巷子,进去后转个弯,有一家卖沙市著名小吃“豆腐圆子”的私人小店。这“豆腐圆子”,实际上就是一种米圆子,葡萄大小,在汤中放上各种调料,还有紫菜、葱花、生姜、大蒜、芝麻等等,味道绝对是天下一流的。为什么叫“豆腐圆子”呢?相传唐代“诗圣”杜甫(湖北人)在“安史之乱”后,弃官逃难。在病逝湖南之前,曾在沙市居住多年。由于生活贫困,一度依靠自己制作的米圆子为生。后人就叫这种米圆子为“杜甫圆子”,以作纪念;再经过许多年,就演变成“豆腐圆子”了。现在的沙市有10多条“好吃一条街”,“豆腐圆子”到处有卖。所以有人说,没吃过“豆腐圆子”,就没到过沙市。

 

我们居住的那个大杂院,是一个有前、中、后3个天井、40多家住户的居民单元,整个地面都是石板的,整个两层的楼房都是木结构的。只要有一家做好吃的,大家都知道。这里买东西吃挺方便的,唯一不方便的就是用水。中间天井左边过去,有一条小巷,里面有一口水井。平时大家用水,就排队从井里提水,洗衣服、洗菜等等。不过,男青年和中年汉子往往都是雷锋,我特羡慕。但吃的水,大家还是要到大街上百米以外的一个公共水龙头排队挑水,一分钱一桶。每到下午5点左右,大人们都下班了,挑水的队伍通常会有几百米长,非常“壮观”。我放学早,很早就去排队,姐姐放学后,就把水桶拿来,我们一起抬回家做饭。父母亲上班很远,回家也就很晚。

 

我们家在最后一个天井的左边一楼,共3间房,外加1个“后花园”。家里养了一只猫咪,开始进家门时,才几天,小小的,很可爱。家里常挂一根毛线球,猫咪似乎知道是逗它玩的,每次家里有人,它就独自玩那个毛线球。有时候就玩自己的尾巴,追逐自己的尾巴,不停地转圈。没事的时候,就自己洗脸、梳头。

 

母亲很喜欢吃鱼(这也是我从事鱼类研究几十年的重要原因),家里经常买鱼。母亲用鱼肠子煮米饭给猫咪吃,我闻起来都觉得香喷喷的,猫咪吃起来,嘴里还叽哩咕噜叫个不停,好像是说:好吃呀!好吃!我还经常到后面长江大堤的草地上抓一些鲜活的蚂蚱、蝗虫给猫咪吃。猫咪反应很灵敏,上前一爪按住,一个都跑不了,全部吞入自己腹中。猫咪也很通人性,每次我们回家,猫咪都是跳起来扑到我们身上。和猫咪一起做游戏,也是我们欢乐的时光。有时候抓住猫咪的2只前腿,让猫咪用后腿走路;有时候抓住猫咪的2只后腿,让猫咪用前腿走路。给猫咪准备的草笼窝,猫咪很少用,喜欢和我们一起睡。没办法,不得不经常给猫咪洗澡,然后烘干,才让猫咪上床。

 

随着猫咪长大,“后花园”就成了猫咪的天地。一天深夜,雷雨交加,我们听见窗外有猫咪的叫声。母亲赶紧打开窗,猫咪浑身湿漉漉地跳了进来。母亲责备说:这么晚,还出去“野”。而猫咪只是撒娇地叫了两声,抖一抖身上的雨水,睡觉去了。后来回想起来,应该是和“女朋友”约会,忘记回家的时间了。从此,猫咪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在大杂院最难熬的就是夏天。没有电风扇、没有自来水,蚊子又多。家家户户都将自己家的竹床搬到长江大堤边的草地上乘凉,而在这之前,草地上还要在太阳落山后洒水,给大地降温,然后才放上竹床。我们小孩子就睡觉,大人们就用芭蕉扇给我们扇风、赶蚊子。到了半夜12点钟,家里凉快了,父亲就把我们一个一个背回家。家里的蚊帐早已弄好,蚊香早已点燃,我们就可以睡一个安稳、平静、凉快的觉,第二天就有一个美好的心情。

 

一楼的邻居是祖孙4代同堂,老爷90多岁,重孙子才几个月。一家人和和睦睦,非常幸福。我们家的楼上,住着一位中年妇女,和母亲年纪差不多,我们都叫她“高妈”。高妈有两个子女,儿子结婚后就搬出去了,小丫头留在身边。这个小丫头就是我亲梅竹马的邻家小妹――阿兰。

 

第一次见面,是姐姐带她来我们家的。阿兰和姐姐很投缘,但却比我小一岁。她见我在画画,就强烈要求给她画一幅。我答应了,最后给她画了一套4幅的“梅”“兰”“竹”“菊”的屏风画。阿兰把画挂在她房间的正中央,说最喜欢“兰”,因为有她的名字。给我的奖励,就是一碗“豆腐圆子”。

 

搬家后,我转学到了解放路小学。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阿兰和我在同一所小学,只是低我一届。我们时常在下课时交换糖果,还得偷偷摸摸,担心同学看见。阿兰喜欢唱《红梅赞》和《绣红旗》,还让姐姐小提琴伴奏,我就用二胡伴奏。我只会简谱,姐姐会五线谱,特羡慕姐姐能看懂那些豆芽菜。不过,阿兰的拿手好戏还是踢毽子,居然可以踢100多下,姐姐也赶不上,我就没话说了。阿兰有一双机灵的眼睛和一头长长的黑发,总觉得好看。以致于大学时代第一次看见邓丽君的照片时,我竟然发呆很久,由此开始喜欢邓丽君的歌。

 

那时的学校,也没有教什么东东,整天“学工”、“学农”、“学军”。上军体课时,老师就让我们跑到校后门的长江大堤上,围着荆江亭的纪念碑转一圈再回来。我还参加了校文艺宣传队,记忆最深的一个节目就是男生舞蹈“石油工人一声吼”。全校赛筛选了8个男生,有两个师范刚毕业的女教师教我们。经过很长时间训练,最后在市灯光球场、市中山公园以及荆州剧场演出。阿兰也参加了一个舞蹈训练,只是具体什么舞,我记不清了,也没有时间看她跳舞,大家分开训练。化妆、服装、道具等等非常正规,好像是一个什么全市的比赛。反正最后总会有奖状什么的,也是“三好学生”很重要的一条,期末成绩单上还有一条“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的评语。

 

正是阿兰,让我一生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有了唯一的一次“跷课”。

 

一天早自习后,阿兰找到我说,买了2张电影票,是最新进口电影《卖花姑娘》。我说:还有课呢。阿兰说:我也有啊,不过我已经请假了。说完,阿兰转身走出校门。我没犹豫,立刻就去办公室找老师请假,说:奶奶病了,我要去医院看看(这也是我第一次撒谎)。走出办公室,那个心跳得都要出来了。不是因为与阿兰一起出去的高兴,而是因为撒谎时太紧张,老师居然没发现。

 

卖花姑娘的遭遇,让全场观众都哭了。阿兰也哭了,很动情。一种怜悯之心油然而起。在以后的日子,我和阿兰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就像我真正的妹妹。阿兰几乎天天在我们家吃饭,有时还在我们家睡觉(和姐姐一张床),以致于后来高妈说每月要给母亲粮票,被母亲拒绝,说要收下这个干女儿。

 

当一种朦胧的感觉在不断升华,一种快乐的心情也在不断增长。然而,后来又多次搬家,还有学习的压力,交往受到很多限制。初中、高中、大学,我和阿兰也一直保持联系,但脑海中的那份情感,却像春天的雪花,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淡去、消失,只留下童年时代记忆深处那张永恒的笑颜和那缕不变的纯真。无论阿兰在那里,都愿我的祝福化作璀璨的星光,伴随她一生一世,闪耀在她生命的每时每刻。

 

很少有人相信,有一种情感“永不贬值、超乎寻常”;很少有人怀疑,有一种情感“相吸容易、相处却难”。童年时代,自心底荡漾起的那种真诚与纯情,至今仍然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朵绚丽的奇葩,无时不刻都在激励我努力寻找情感世界的归属,期望美丽的爱情花朵不会被无情的锅碗瓢盆砸碎。从来就不相信那种“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情感,我不认为那些呼风唤雨、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人,与一生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所生发的爱就有根本的不同;我也不认为那些品尝山珍海味、穿戴珠光宝气的豪华生活的富贵人家的爱,与那些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贫穷百姓的爱的本质有什么天壤之别。我倒是更欣赏简朴的爱、无言的爱、平静的爱。因为这样的爱也许更持久、更直白、更简单明了。

6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0 回复 水影儿 2008-11-29 11:45
阿兰,善良的女孩。
1 回复 kylelong 2008-11-30 06:46
水影儿: 阿兰,善良的女孩。
好人一生平安。
1 回复 妈妈咪 2008-11-30 15:52
是啊,善良的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03: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